人力资源行业文章

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干货课堂:你也可以成为稀缺性人才!

发布于 2021-6-7 10:17:51   阅读次数:


现在有很多人成了“如果先生”,他们的言辞里充满了“如果”:

 

——如果公司给我足够的人手…

 

——如果团队足够给力… …

 

——如果客户听清楚我的介绍… …

 

——如果公司的激励政策到位……

 

——如果产品能有好的差异化优势… …

 

——如果领导信任我……

 

——如果别的部门积极配合……  

 

“如果先生”的眼里,如果自己理想的条件都到位,自己是无所不能的,而现状没有做好,都是因为没有实现如果的条件,和自己无关。

 

就像踢一场足球比赛,如果对手没有良好的组织,没有有力的抢逼围,那你是可以按照自己最理想的方式推进,每个人只要传球顺利推进到球门,完成射门即可,但这怎么可能?

 

实际上,我们所处的环境中充满了逆作用力,这些“如果”是不存在的,比赛中竞争对手不可能没有反应,自己的队员也不可能都在最佳竞技状态,球场环境也未必是自己舒服的样子,会有很多的不习惯和阻力。

 

在一些组织中,经常听到销售人员抱怨公司价格优惠幅度不大,似乎这成了业绩不佳的理由。但可否想想,如果产品做到最便宜,质量还最好,客户都抢着来买,那还需要你吗?

 

人才的重要性毋庸置疑,但什么才是组织的稀缺人才呢?

 

我们可以从这样的角度来看待:

 

技术好、经验丰富,能够帮助组织去完成重要任务的称之为人才,但在人力市场上并不稀缺。我把真正的稀缺人才称之为“逆境人才”,是那些能在现有条件下,乃至是在恶劣条件下也能把事情做好,甚至创造条件突破瓶颈的人。

 

很多人在抱怨自己缺少发展机会、抱怨薪酬待遇不够好的时候,却没有想过,职场人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受到稀缺性的影响。职场价值恰恰就体现在条件不充分、却要力争好的结果时,你是否能顶上?能顶上多大的缺口,往往就是你的价值大小。

 

当然必要的条件是需要的,但往往条件不会完美,真正促成结果完美的,是人。

 

有能力未必能成为稀缺人才,这需要锻炼自己面对问题、面对资源稀缺等逆境的能力,广东合协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的小编认为有三个方面需要时刻修炼:

 

1.理性控制能力

有研究表明,在大脑疲惫的状态下,理性容易失去主导地位。

 

一位女孩子决心要通过饮食的自律来获得更健康的状态,她以前每天都会喝1杯奶茶,现在决定不喝了。可是某一天工作结束后,回家途中路过一个奶茶店,看到几个女孩子在排队并讨论着喝哪一款奶茶比较好,她犹豫了一下,也站过去排队打算买一杯自己过去常喝的奶茶。

 

人们往往知道什么是好的,知道工作怎样才是到位,却总是没有按照“应该”的路径去行动,因为理性被惰性占据了主动而形成妥协。

 

因此,要刻意地去观察自己的举动受何控制,也就是自我觉察,在采取行动时,强化理性的控制力。

 

在面对一件事物需要决策而采取行动时,脑海中一定有两个方向,一个是抵抗力小的惰性和妥协,另一个是抵抗力大的,不想去做却应该做的。

 

可以试一试,例如下班回到家,抵抗力小的路径是躺在沙发上刷刷视频或娱乐信息,抵抗力大的路径是耐心地问问孩子一天的学习,并陪他说会话… …其实你很清楚地知道应该选择哪一个。

 

如果每天要求自己至少做一件抵抗力最大的事,长此以往,你会发现自己的理性控制能力提升许多,诀窍就在于脑袋中要有“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前进”这句话,意识到自己可能会选择惰性的方面,如果你想更好,那就立刻改变。

 

理性控制能力会提升我们的专注力、抗压力和行动力。

 

2.尽全力的能力

可能有人会奇怪,为什么“尽全力”还需要能力呢?这难道还需要锻炼吗?

 

可以想想,你有多久没有在一件事情上尽全力了?这不是说加班加点、熬得精疲力尽就是尽全力,而是你是否把重要的事情做到最大化努力,包括争取资源、主动应对困难等。

 

即使是习以为常的工作,也总能不断地琢磨如何能做得更好,他们能不断打破自己的惯性思维。

 

一位策划人员,每次写方案都按过去的套路,把表格模型一堆上去,内容换一换,建议都属于换汤不换药,上级批评他没有想法和创新,他总说案子不够大,现在这样就足够了,要是有重要的策划案,自己一定会尽全力的。

 

果真,来了一个重要项目,但需要内部PK来承担策划任务,他告诉自己这次要拿出绝招认真对待,可是他用了九牛二虎之力做出来的方案,在领导眼里和其他两位差距太大,用领导的话说就是和平时没什么两样,就是ppt上图多了一点,字多了一点,更要命的是领导的这句话:“我看你的能力也就这样了。”

 

也许这个策划人员是有足够的能力的,但他已经不懂得如何调动起自己的能力去全力以赴了,将自己停留在低水平上。

 

当你真的尽全力去做好一件事时,就会触碰到自己的能力边界。

 

如果你有10分力气,每次都用7分、8分力,甚至4分、5分力,告诉自己的理由是事情还不够重要,如果足够重要一定会全力以赴。

 

但久而久之,不论事情多么重要,你都不会用全力了,因为78分力已经成为了你的标准,甚至是极限。

 

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做事水准始终难以提升的原因,不是不认真,也不是不想尽全力,而是早已不会用尽全力了,还总是自我安慰说这次没用尽全力。

 

要在逆境中能实现卓越成果的人,就是要不断突破自己,给自己不断地创造新的天花板。这方面也是多数优秀人才与普通人的重要差异之处。

 

3.在问题中成长的能力

每天的工作其实就是在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,有过去的问题,也有现在和将来的问题,有发生的问题,也有隐藏的问题。

 

有的人认为自己能解决问题,但忽略了其实是在重复解决问题,而稀缺人才从不炫耀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,而是悄悄地在问题中成长,立足于预防更多问题的发生和老问题重复出现。

 

在问题中成长的人,才能有勇气把“工作当成斗争”,能够在逆境中始终充满斗志,他们从不会因为出现问题而感到垂头丧气,反而觉得又找到了提升和磨练的机会。

 

利用问题来锻炼自己,这需要做到两点:

 

第一,追根溯源,防止问题再发的能力;

 

这需要懂得如何澄清问题,并将注意力集中在挖掘根本原因上,兼顾短期“止血方案”和长期根治方案。

 

人们遇到问题的第一反应是立刻去解决它,但由于大脑的惰性本性(科学研究表明,大脑的本性不是积极而是惰性,它消耗我们身体20%以上的能量,因此你不去有意识控制大脑的时候,它就会选择“偷懒”的方式),不去对问题进行剖析即采用过去的经验来处理,往往再次发生,也就出现了“头痛医头、脚痛医脚”的现象,将精力不断地耗在重复发生的问题中,时刻处于被动防御状态,疲于奔命和应付的状态下是无法获得成长的。

 

一家企业发现研发成本过高的问题,这导致研发事业部一直亏损,其领导者初步的解决方案是提升研发团队的项目管理能力,并加强绩效考核。

 

但他并不确定这样的方案是否真的有效,于是我们共同进行了问题的分析。在众多数据分析和调研后,发现问题的原因在于项目的被动迭代太多,项目交付周期比计划延长1-2倍,自然成本高居不下。而被动迭代的原因是前端需求反馈模糊,以及客户需求变动后未能及时知会,后端研发急于响应,靠经验埋头开发一个v1.0产品,自然出现交付与客户需求不一致。

 

问题原因找到后,解决方案就呼之欲出了。

 

越是急于应付,就越是将问题的真正原因隐藏起来,短期有效成了追求的目的,于是人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始终停留在一个水平上,没有在解决问题后获得能力的成长。

 

第二,延伸思考能力:解决方案会不会产生新的问题?

 

面对眼前的问题时,需要思考还有什么类似的问题?不要总是出现一个问题才被动去解决一个问题,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,多想一想还可能有什么问题。

 

我们发现很多问题其实是关联的,在处理A问题时,已经对B问题、C问题…… 出现了预警。

 

例如新产品销售情况不达预期,表面上是宣传问题、渠道管理问题,背后可能还隐藏着产品开发流程问题、前后端衔接问题、品牌定位问题等。

 

一家快消品企业在多个区域都发现了假货,公司立刻决策要立刻开发新的外包装,所有的人都认为这是一个好办法,但品牌经理提出了不同的看法:换新包装的确是打击假货的有效办法,但同步必须要考虑清楚几个延伸问题,经销商备货较多,老包装的产品怎么处理?现有的媒体广告还是老包装,是否要替换,或者暂停广告?为了打击假货换包装,新包装在消费者中的接受度会怎样?

 

可以看到,这位品牌经理就是在运行系统思维,即使真的要换新包装,也必须要同步考虑这些问题,否则可能产生更加严重的问题。

 

请记住,在解决单个问题的同时,如果能用系统的角度来思考可能的影响和关联,会提升你的认知水平。

 

在问题中成长,会让你变得敢于面对问题,用主动积极的思考来迎接问题,成为在逆境中也能拥有积极力量的人。

 

VUCA时代,按部就班就能做好事的情况会越来越少了,人才的定义不再是能掌握多么高深的技术或者多么宝贵的经验,真正让自己的职场价值提升的是你在逆境中出成绩的能力,价值的稀缺性是自己创造出来的,这需要你加强理性控制力、不断体验自己尽全力的能力,并在问题中获得成长。

 

只要开始行动,每一个你也可以成为稀缺性人才。


本文摘自互联网

相关文章
集团企业的典型客户